影响机采棉加工质量的问题探讨
时间:2024-05-10 22:26 点击次数:
影响机采棉加工质量的问题探讨
李荣新
〔农八师149团棉花加工二厂,新疆石河于832000)
随着棉花种植和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机采棉已经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尚未与国际接轨棉花加工存在重外观、轻品质的问题,机采棉等级上不去,给团场企业带来的效益不明显,又因为加工成本偏高,导致个别团场还在观望。不过目前机采棉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及技术都已成熟,只是在设备精度等个别环节还需改进。可以肯定地说,机采棉是植棉团场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根据笔者所在团场10年的探索提出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品种直接影响机采棉加工质量
品种影响机采棉加工皮棉质量在行业内已形成共识。在同种工艺、设备和技术条件下,不同品种机采棉加工出的皮棉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自然气候的昼夜温差造成纤维表面聚糖能力的差异所致。纤维表面含糖量高低决定纤维表面杂质附着力的大小,附着在纤维表面的细小棉叶杂质很难通过籽棉清理机和皮棉清理机被清理掉,纤维表面含糖量的增多还会使皮棉表面变得灰暗,直接影响皮棉色泽等级。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气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基因育种培育出理想的机采棉品种。2005年149团加工二厂加工的机采棉经过石河子纤检局、石河子银力集团检测中心检验,一级-三级皮棉在整个机采棉加工量中的比例高达85%, 2008年,将18-3品种更换为703品种的种子,机采棉加工出的皮棉质量有一定的下降,而垦区其他团场种植的297-5品种,无论从外观形态和色泽等级方面都非常理想。因此笔者建议加强对品种的筛选,进行优化组合,尽快培育出适合机采棉加工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种植和加工的综合效益。
二、种植模式和采摘方式影响机采棉皮棉质量
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采用机采棉加工模式已多年,他们的种植模式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以种植密度为例,美国一般控制在9.75万-11.25万株/hm(6 500-7 500株亩),而我国的种植密度高达21万-24万株Am(1.4万-1.6万株/亩)左右。虽然这种矮、密、早种植模式提高了单产,但影响了落叶效果,大部分棉叶蓬落在棉花上,当采棉机进行采摘时,这些棉叶就会随着棉花进入到采棉机的贮棉箱。
由于迪尔和凯斯特采棉机是双头的原因,因此,会在采摘过程中将棉叶揉搓成细碎杂质进到贮棉箱,使籽棉含杂率超出贵航生产的采棉机的2.5%。迪尔、凯斯特采棉机在采摘过程中会撕扯单粒籽棉,造成籽棉中夹杂大量的游离纤维。所以说,采摘方式不同,对采摘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建议在现有的种植模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采摘方式;在未采摘前对棉田进行预处理,即利用高频振荡、风吹等方式抖落棉花上的棉叶,降低籽棉含杂率,提高机采棉加工质量。
三、籽棉清理设备对机采棉皮棉加工质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一般机采棉加工工艺为四道籽棉清理,三道皮棉清理。在籽棉清理过程中,由于清理路线长、设备多,因此,U型齿条、齿钉辊简对籽棉的伤害非常大,甚至出现大量游离纤维,对纤维长度有一定的损伤,并产生大量的棉结、索丝。籽棉进人轧花机,特别是高产机型的轧花机后,会产生新的棉结、索丝,以致于经过三道皮棉清理后,因有大量的棉结、索丝导致皮棉梳理不开,直接影响皮棉的外观形态,从外观看皮棉质量与手摘棉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加强籽棉清理,通过改变籽棉清理机结构提高籽棉清理效率,如改变籽棉清理机网面结构或各种辊筒表面线速度;减少籽棉清理次数,提高籽棉清理设备技术的改进,减少籽棉在清理过程中产生的短纤维、棉结、索丝,从而达到提高籽棉清理效果的目的。
四、锯片隔距对皮棉质量的影响
锯片隔距对皮棉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短纤维率指标上。锯片在勾拉纤维时,相邻的单粒籽棉纤维很容易被其剪切,造成短纤维。由于隔距小,籽棉受压大,单粒籽棉纤维速度差变大,因此,相邻籽棉上的纤维被另外张锯片剪切的几率变高,短纤维率增加。在此建议机采棉生产线应采用隔距为17-19mm的锯齿轧花机,尽量木用隔距16 mm或14.7 mm以下的机型,以减少纤维长度的损失。☆